贝博bb注册:
(73)专利权人递易,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地址201799上海市青浦区五厍浜路201号13幢二层A区204室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磁锁控制电路,涉及智能锁技术领域,包括电源模块、控制模块、MCU模块、驱动模块,电源模块与控制模块、MCU模块、驱动模块电连接,控制模块与MCU模块电连接,MCU模块与驱动模块电连接。本申请具有布线简单灵活、抗干扰能力强、整个电路系统简单可靠的功能。
包括电源模块(1)、控制模块(2)、MCU模块(3)、驱动模块(4),所述电源模块(1)与所述控制模块(2)、所述MCU模块(3)、所述驱动模块(4)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2)与所述MCU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2)包括与电源模块(1)电连接的二极管Q2,所述二极管Q2电连接有并联连接的电阻R8和总线总线收发器,所述总线)电连接,所述总线还电连接有并联连接的电阻R5和电阻R7,所述电阻R7与地连接,所述电阻R5电连接有并联连接的二极管D4和二极管D7,所述并联连接的二极管D4和二极管D7电连接有并联连接的二极管D5和二极管D6,所述二极管D6、所述二极管D7均与地连接。
所述电源模块(1)包括与所述控制模块(2)电连接的二极管D3,所述二极管D3电连接有电容C1,所述电容C1电连接有电容C2,所述电容C2电连接有电容C3,所述电容C3电连接有固定电压三端集成稳压器U6,所述固定电压三端集成稳压器U6电连接有电容C4,所述电容C4电连接有电容C5,所述电容C5电连接有电容C6,所述电容C6与所述MCU模块(3)电连接,所述电容C1、所述电容C2、所述电容C3、所述固定电压三端集成稳压器U6、所述电容C4、所述电容
所述MCU模块(3)包括与电源模块(1)电连接的电阻R2,所述电阻R2电连接有MCU控制单元U7,所述MCU控制单元U7电连接有串联连接的电阻R1和发光二极管D2,所述MCU控制单元U7分别与所述驱动模块(4)、所述控制模块(2)电连接。
所述驱动模块(4)包括与所述MCU控制单元U7电连接的电阻R6,所述MCU控制单元U7还电连接有电阻R3,所述电阻R3电连接有电阻R4,所述电阻R4电连接有MOS管U8,所述电阻R4、所述MOS管U8均与地连接,所述MOS管U8电连接有二极管D1。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锁控制电路。
[0002]目前,智能柜每个格口的智能锁是通过由一个大型锁控板通过串转并移位寄存器、并转串移位寄存器、MOS管或其他模拟电路来控制开关,且锁是否打开和关闭的状态也是通过锁控板来检测,造成每个锁至少有4根线与锁控板连接,现场布线很复杂,造成线束杂乱无章。采用上述方案的电磁锁除了2根电源线根状态模拟信号线,开锁瞬间电流比较大,杂波比较多,尤其有这么多线束时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干扰,造成开锁与否的状态返回信号失真,导致格口内的物体实际上被用户取走了,但后台仍然未得到准确的开门信息等缺点。
[0003]因此,提出一种布线简单灵活、抗干扰能力强、整个电路系统简单可靠的电磁锁控制电路。
[0004]本说明书提供一种电磁锁控制电路,可实现布线简单灵活、抗干扰能力强、整个电路系统简单可靠的功能。
[0006]包括电源模块、控制模块、MCU模块、驱动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所述MCU模块、所述驱动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MCU模块电连接,所述MCU模块与所述驱动模块电连接,
[0007]所述控制模块包括与电源模块电连接的二极管Q2,所述二极管Q2电连接有并联连接的电阻R8和总线,所述总线与所述MCU模块电连接,所述总线还电连接有并联连接的电阻R5和电阻R7,所述电阻R7与地连接,所述电阻R5电连接有并联连接的二极管D4和二极管D7,所述并联连接的二极管D4和二极管D7电连接有并联连接的二极管D5和二极管D6,所述二极管D6、所述二极管D7均与地连接。
[0008]可选的,所述电源模块包括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的二极管D3,所述二极管D3电连接有电容C1,所述电容C1电连接有电容C2,所述电容C2电连接有电容C3,所述电容C3电连接有固定电压三端集成稳压器U6,所述固定电压三端集成稳压器U6电连接有电容C4,所述电容C4电连接有电容C5,所述电容C5电连接有电容C6,所述电容C6与所述MCU模块电连接,所述电容C1、所述电容C2、所述电容C3、所述固定电压三端集成稳压器U6、所述电容C4、所述电容C5、所述电容C6均与地连接。
[0009]可选的,所述MCU模块包括与电源模块电连接的电阻R2,所述电阻R2电连接有MCU控制单元U7,所述MCU控制单元U7电连接有串联连接的电阻R1和发光二极管D2,所述MCU控制单元U7与所述驱动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0010]可选的,所述驱动模块包括与所述MCU控制单元U7电连接的电阻R6,所述MCU控制
单元U7还电连接有电阻R3,所述电阻R3电连接有电阻R4,所述电阻R4电连接有MOS管U8,所述电阻R4、所述MOS管U8均与地连接,所述MOS管U8电连接有二极管D1。
[0011]可选的,所述总线总线]可选的,所述固定电压三端集成稳压器U6包括78L05固定电压三端集成稳压器。
[0014] 本实用新型,控制模块BUSH、BUSL既可以传输数据,又可以传输电源,电源模块从BUSH、BUSL上取电并输出电压VCC给控制模块和MCU模块当控制单元接收到开锁指令时,控制模块经过数据处理输出到UART端口,MCU模块基于UART端口收到开锁指令后,将开锁指令再次处理后输出到驱动模块,驱动单元输出电源VDD给电磁锁。本实用新型具有布线简单灵活、抗干扰能力强、整个电路系统简单可靠的功能。
[0021] 附图标记,1、电源模块,2、控制模块,3、MCU模块,4、驱动模块。
[0022]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能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础原理能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0025] 参照图1 ,电磁锁控制电路包括电源模块1、控制模块2、MCU模块3、驱动模块4,电源模块1与控制模块2、MCU模块3、驱动模块4电连接,控制模块2与MCU模块3电连接,MCU模块3与驱动模块4电连接。
[0026] 参照图2和图4,控制模块2包括二极管Q2,二极管Q2的集电极与电源模块1并联,二极管Q2的基极与总线的一端串联,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总线的另一端接地,总线号引脚接地,总线靠近总线的另一端串联接入两两并联的二极管D4和二极管D7、二极管D5和二极管D6,二极管D6、二极管D7均与地连接。总线总线收发器,大幅度提升通讯稳定性,采用电压发送、电流信号回传的方式,提高了通讯抗干扰能力,同时其还能适应任何线材,并实现远距离通讯的功能。
[0027] 参照图3,电源模块1包括二极管D3,二极管D3采用US1M二极管,是超快恢复二极
管,反向恢复电荷很小,反向恢复时间较短,正向压降较低,反向击穿电压较高。二极管D3的正极与控制模块2串联,二极管D3的负极并联有电容C1 ,电容C1并联有电容C2,电容C2并联电容C3,电容C3与固定电压三端集成稳压器U6的3号引脚并联,固定电压三端集成稳压器U6包括78L05固定电压三端集成稳压器,可有效改善输出阻抗,偏置电流大幅度减少。固定电压三端集成稳压器U6的1号引脚并联有电容C4,电容C4并联有电容C5,电容C5并联有电容C6,电容C6与MCU模块3的1号引脚并联,电容C1、电容C2、电容C3、固定电压三端集成稳压器U6的2号引脚、电容C4、电容C5、电容C6均与地连接。
[0028] 参照图5,MCU模块3包括电阻R2,电阻R2与电源模块1并联,电阻R2与MCU控制单元U7的1号引脚串联,MCU控制单元U7包括STC8G1K08‑36I MCU控制单元,MCU控制单元U7的2号引脚与电源模块1串联,MCU控制单元U7的3号引脚串联有电阻R1和发光二极管D2,MCU控制单元U7的4号引脚接地,MCU控制单元U7的7号引脚、8号引脚与驱动模块4串联,MCU控制单元U7的5号引脚、6号引脚与控制模块2串联。
[0029] 参照图6,驱动模块4包括电阻R6,电阻R6与MCU控制单元U7串联,MCU控制单元U7还与电阻R3串联,电阻R3并联有电阻R4,电阻R4并联接入MOS管U8的G极,MOS管U8包括CJ2324MOS管,起到提高效率、功率密度和成本效益的作用。MOS管U8的D极并联有MOS管U8,MOS管U8的S极、电阻R4接地。
[0030] 本实用新型,控制模块2BUSH、BUSL既可以传输数据,又可以传输电源,电源模块1从BUSH、BUSL上取电并输出电压VCC给控制模块2和MCU模块3当控制单元接收到开锁指令时,控制模块2经过数据处理输出到UART端口,MCU模块3基于UART端口收到开锁指令后,将开锁指令再次处理后输出到驱动模块4,驱动单元输出电源VDD给电磁锁。本实用新型具有布线简单灵活、抗干扰能力强、整个电路系统简单可靠的功能。
[0031]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是使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不能仅以本实施例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采用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同等变化或修饰,仍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